
公元691年武周政权建立后,大唐帝国内部矛盾日益凸显。朝廷与地方势力、统治集团内部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都变得紧张起来。在这些矛盾中,契丹与唐朝的宗藩关系变化最为剧烈,导致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成为武则天的眼中钉。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益阳指,孙万荣最终并非死于武则天或唐军之手,而是被自己的家臣所杀。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在唐朝初期,这个多民族国家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。朝廷采取羁縻政策管理契丹等边疆民族,在契丹活动区域设立特殊行政区。这些羁縻州府虽与中原地区建制不同,却将契丹正式纳入唐朝版图。更难得的是,当地官员可以世袭,保留了相当的自治权。在经济方面,唐朝给予契丹大量支持,帮助这个游牧民族实现经济转型。契丹人原本以游牧为生,归附唐朝后开始发展多种经营,与中原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。他们不仅定期派使节到长安朝贡,还通过互市获得粮食、丝绸等生活必需品。这种互利共赢的关系,让契丹社会迅速发展,也奠定了早期唐契友好的基础。 然而好景不长,随着时间推移,唐朝的民族政策开始出现裂痕。从唐高祖到太宗时期,民族关系总体和谐,但到了高宗时代,矛盾逐渐显现。契丹都督阿卜固曾发动叛乱,被名将薛仁贵率军平定。战后,高宗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,处决叛乱首领的同时,扶持孙万荣上位。表面上看,双方关系得以修复,但实际上已经埋下了隐患。这种勉强维持的和平,在武则天掌权后终于彻底破裂。 武则天时期,朝廷腐败加剧,对边疆民族的压迫变本加厉。公元696年契丹遭遇饥荒时,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仅不施以援手,反而侮辱契丹首领,最终激起了大规模反抗。曾作为人质在长安生活过的孙万荣,原本对唐朝内忧外患心知肚明,但这次事件让他彻底失望。他与李尽忠联手起兵,迅速攻陷营州,杀死赵文翙。契丹军队势如破竹,接连击败唐军,队伍不断壮大。面对契丹的强势进攻,武则天震怒之下派大军征讨,甚至给两位契丹首领改名李尽灭和孙万斩以示羞辱。但唐军在西硖石谷遭遇埋伏,损失惨重。 转折点出现在李尽忠去世后。孙万荣继任首领,继续率军作战。但此时突厥与唐朝结盟,对契丹形成夹击之势。虽然契丹一度重整旗鼓,取得东砍石大捷,但最终难逃覆灭命运。在唐军和突厥的联合打击下,契丹军队节节败退。走投无路的孙万荣在逃亡途中感叹归途无望,这番话让随行家奴意识到他已无翻身可能,竟趁其不备将其杀害。家奴带着孙万荣的首级向唐朝请功,获得了丰厚赏赐。而契丹残部或投奔突厥,或四散逃亡,这个曾经强盛的部族就此暂时退出历史舞台。 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