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僧敲月下门”还是“僧推月下门”?——唐代诗人贾岛与北大教授的争议出彩速配
唐代诗人贾岛的《题李凝幽居》一诗中的名句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被誉为千古绝唱。诗中描绘了他在月夜拜访好友李凝时的所见所感,充满了幽静、深远的意境。然而,这句“僧敲月下门”却引发了争议,一些人认为“敲”字用得不合适,北大教授朱光潜提出“推”字更为贴切。
贾岛创作《题李凝幽居》的背景
贾岛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,自幼好学,却因家庭贫困无法购书,常常在寺庙中“蹭书”以求学。经过多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后,终于在801年考中进士。但即便如此,他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,而被贬到偏远地区。随着仕途的失望和对世俗的厌倦,贾岛逐渐向往隐居生活。
李凝,贾岛的同年进士,亦因仕途不顺而被贬。李凝早有隐逸之志,最终在洛阳郊外建起了幽居,过上了隐居生活。两人因有相似的经历和心境,成为了知己。公元812年,贾岛回到洛阳,决定拜访李凝。尽管他沿着荒草小径来到李凝的住所,却发现李凝不在,只好在门前写下了这首诗,并留下了自己的姓名。
“僧敲月下门”的含义与象征
展开剩余68%《题李凝幽居》共有八句出彩速配,其中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是最为突出的句子,被认为是诗的精华。这一诗句引发了争论,首先要明确这里的“僧”到底指谁。有人认为“僧”指的是贾岛自己,因为他曾在佛寺中出家多年,虽然后来自愿还俗,但他身上仍保留着僧人的习惯和精神。
“敲”字在这里的意义较为深远。它一方面表现出贾岛的礼貌和尊重,他不想打扰李凝的安静生活,因此只是轻轻地敲门,而不是大声呼喊;另一方面,也表现出他的孤独与无奈——他来到李凝的住处,却发现李凝不在,只能独自留下诗句。诗中“门”不仅指李凝的住所,也象征着诗人与李凝之间的联系,诗人通过敲门希望能与李凝相见并分享心事。
此外,诗中的“僧”也代表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与心态,贾岛通过“僧”这个形象,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。
北大教授的观点:为何“推”字更好?
关于“敲”字是否可以替换为“推”字,北大教授朱光潜提出了不同的见解。他认为,“推”字更为恰当,因为它更能体现诗人的内心独立和自由。他通过设想一位孤独的僧人深夜归寺的场景,认为“推”字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僧人自主、独立的精神和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。
朱光潜认为,在这句诗中,使用“推”而非“敲”可以避免产生干扰的声音。因为“敲”字发出的声音可能会打破月夜的宁静,影响到周围的环境,如那只栖息在池边树上的鸟。而“推”字则无声地完成动作,符合诗人追求宁静、独立的内心需求。
争议与文化对话
朱光潜的这一观点,引发了不少反对声音。反对者认为,“敲”字是贾岛创作时精心选用的动词,富有深意,不能随意改动。他们指出,“敲”字不仅与前句中的“鸟宿池边树”形成鲜明对比,还与后句“过桥分野色”呼应,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。
此外,贾岛曾是出家僧人,他所写的诗句常常带有一种简朴、直接的情感表达。选用“敲”字,而非“推”,更能体现他的个性和风格,也契合了他对世俗纷争的远离和对隐居生活的推崇。
无论是朱光潜教授的见解,还是传统的理解,双方的争议最终反映出的是对诗歌的不同理解和欣赏。这种争论不仅是文化和历史的对话,也是一种创造与审美的对话。每个读者、每位学者,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,而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。
结语
“敲”还是“推”?这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。无论选择哪个字,都无法改变贾岛这首诗传达的情感与意境。这场由“僧敲月下门”引发的争议,实际上也是对诗歌创作和文学欣赏的一种深刻讨论。对于贾岛而言出彩速配,无论是否改动那个字,他的诗句都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,成为了千古绝唱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